时间:2022-07-29 | 栏目:组工园地 | 点击:次
在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,向国博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。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,坚定文化自信,深化学术研究,创新展览展示,推动文物活化利用,推进文明交流互鉴,守护好、传承好、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,为发展文博事业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。
今天的我们,需要对历史保持更谦逊的敬畏之心,具备更切实的创新能力,保护好、管理好、运用好文物,发挥好文物在承载灿烂文明、传承历史文化、维系民族精神、增强民族自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,才能让沉默的文物“发声”,讲好新征程上的中国故事。
保护好文物,就是保护好历史的见证,保护好滋养未来的“甘泉”。从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的大热,引发对“工匠精神”的思考,到各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大卖,引起了“文博出圈”的国潮,都说明社会对文物本身的关注度,在不断增长,人们对文物的感知,对文物的向往,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这些都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,我国博物馆行业首个全国性法规文件《博物馆条例》,国务院发布的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财政部门对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保障……从政策红利、制度机制到财政支持,从部门协调、区域合作到国家战略,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部门协作、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工作格局在释放利好信号,一大批文物在新时代“活”了起来,也让当代人的精神世界“燃”了起来。
管理好文物,才能管理好文化的传承,把握好文物发展的“脉搏”。文以载道,物传精神。文物是历史的载体,让过去人使用,让现在人感知,让后来人瞻仰。因此, 文物的原貌固然具有质朴之美,但正如文物保护人士常说,“文物必须进行精细的整理之后对外公开,才能教育后人”。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,就是以自身来观物,以物来观自身,格物才能致知。做好收集、整理、修复、展览、研究等一系列保护管理工作,让文物有个“家”,中华民族的“智”也能更好地代代相传。国家文物局和各地文物保护机构的成立就是很好的典范,管护意识和管护力量的不断增强,进一步夯实了文物管理的基石。
运用好文物,就能激活好发展的动力,持续好文明延续的“引擎”。“天下惟器,道者器之道,无其器则无其道”。凝结在文物中的“道”,映刻了一个国家文化河床的深度,文物有尊严,国家有根脉,发展才有后劲。不可置否,在文物的运用和内涵的挖掘上,一些地方存在“脱靶”的现象,例如文物“躲进后院”,“藏进深宮”公众难以“亲密接触”;文物介绍长篇累牍,“千馆一面”;文创产品高度雷同,“千店如一”。如此种种,说明活出文物古迹的精神气任重道远。 做好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,让文物活下去,让历史活起来,才能让我们心有所恃鉴往知来,守住历史根脉,激发文化力量,让沉寂多年的文物,完成从文化资源到精神资本的转换,让古老文明的基因,在新时代的血脉中汩汩流淌,让灿若星河的历史,构筑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。
千年历史激荡,文物见证荣光。文物所蕴藏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、熠熠生辉,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风雨无阻、奋勇向前。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,我们前所未有地需要激活文物价值、传承精神血脉,让文物“说话”,让历史“发言”,让古老文明之光照进现实,引领文化强国的未来发展道路。
(张店镇张捷)